一条能闻出油香的街,藏着贵阳最硬核的菜市场往事_生活_市井_蔬菜沙拉

玩飞艇有什么诀窍吗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一条能闻出油香的街,藏着贵阳最硬核的菜市场往事_生活_市井_蔬菜沙拉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贵阳的菜市场会成为“网红”打卡点?

近几年,不止本地人迷上了这里,外地游客、纪录片导演,甚至明星,也来打过卡。

这个菜市场,究竟为何这么吸引人?

在贵阳,最有“锅气”的一方市井江湖,非菜市场莫属。

你很难用一句话定义油榨街菜市场,却可以在一口贵州蔬菜沙拉里尝出它的轮廓。酸辣、喧哗、浓烈、温暖——所有这些混合成烟火,装进早市的蒸汽与叫卖声中,就成了贵阳人的日常。

从街头吃到巷尾,从早餐买到晚饭,从主食到佐料,这里,是地道贵阳的生活剧场。

展开剩余90%

刚出笼的大包子,皮薄馅足;碗耳糕、苦荞饭、豆沙窝,甜香扑鼻;麦粑排着长队,热气不散;一锅干锅肥肠,辣子鸡还没出锅就先香晕了路人。

脆哨、豆腐圆子、麻辣土豆片在油锅里冒泡,锅铲翻炒间,仿佛能听见整个贵阳味蕾被唤醒的声音。

那一碗霸榜热搜的“贵州蔬菜沙拉”:辣椒、茄子、西红柿在炭火上翻烤,辣与鲜在舌尖交锋——这哪是沙拉?这分明是贵州人对自然四季的重新组合。

粉类自然不少:酸粉、细粉、米皮……尤其是那家老辣鸡面,米粉下锅,辣子鸡盖顶,一勺红油、一把豆芽,贵阳人的早晨由此开启。

除了吃的,来油榨街还能买到最会“挑逗味蕾”的食材。

辣椒种类多到能开个小型展览,每一种都摆得整整齐齐。各种时令蔬菜,从刚露头的豌豆苗,到带露水的黄瓜、苦苣、折耳根,整齐堆成一块块颜色斑斓的“食物拼图”。

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,那摊主阿姨会笑眯眯地给你搭配好:“买这个菜要放这个豆米,再来点酸菜,保证你爱吃。”——这才是比AI推荐更懂你的地道人情味。

油榨街菜市场,不只是吃饱肚子那么简单,它是贵阳人是真正有味、有情、有记忆的那一部分城市生活。

可若你愿意停下脚步,回头望望这条巷子,你会发现,它的故事,跟油榨街的锅气一样,越熬越有味,越往深处越动人。

时间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贵阳钢铁厂应国家重工业布局之策落户油榨街南段,属“十八小”钢铁企业之一。

贵钢老照片

那年头,修厂房、建职工宿舍、拉通水电,日夜赶工的钢筋水泥,一下子涌进大批工人、新居民、新孩子。

生活要就近解决,买菜、烧饭、接娃、上工,全靠五分钟走路能打理完。这时候的油榨街菜市场顺势升级。

贵钢老照片

根据《贵阳市志·文物志》,彼时的油榨街菜市场早已不是零散摊贩拼凑的地摊,而是由贵钢后勤统一管理,规划成片。摊位从几十个激增到上百个,供应从青菜萝卜扩展到粮油、肉蛋、副食……样样齐全,人人都买得顺手。

油榨街菜市场一度在贵钢的史志中被记作“职工采购率最高点”——你说它是“买菜的”,不如说它就是“贵钢人的生活中枢”,是老贵阳人集体记忆中最接地气的生活坐标之一。

1980年代末油榨街街景

如今我们说“油榨街菜市场”,其实说的是“菜冠金宏农贸市场”。它坐落在原贵钢生活区旧址,地铁2号线一出站即到。

1998年市场搬迁,2012年整合完成,2023年全面升级——位置未变,味道未改。辣椒依旧堆成小山,贵阳沙拉依然火辣,唯一变的是棚顶更敞亮、支付多了二维码。

对贵钢人来说,这里不是网红菜市场,也不是文旅打卡点,而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,是一口饭、一句闲话、一种家的归属感。

若把时间拨回清代,这里早已有了市井的轮廓与烟火的温度。

油榨街已经演变为“以榨油为核心的城市工商业走廊”。

据《贵阳府志》记载,道光年间油榨街已有12家油坊,“德盛昌”“福兴号”等优质作坊甚至采用水碓技术,代表了早期“贵阳制造”。油也不仅供本地人食用,还沿着湘桂驿道南下,一路送至镇远、常德、汉口,甚至广州。

骑马的商队、驮油的挑夫、夜宿的饭铺、沿街的包子铺,构成了一个油香萦绕的物流链。货物流动带动信息流、人流,市井渐成气候。

古驿道上的马帮

更妙的是,清代油榨街的油商还有自己的“油业公所”。行规明确,卖油不得低于统一价,入行还要交“加盟金”。连税收都按月登记、统一上缴,规矩立住了,市井自然有了章法和活力。

因此,“市场”在油榨街上从未缺席。它只是不断变化:从菜籽油到白菜豆腐,从榨油坊到摊贩铺,一头连着山野,一头拴着人间。

而就在这片市场秩序下,一种“市井美学”悄悄生长出来。清末民初,油榨街渐渐有了“市”与“坊”共存的独特景观。街上共建有二十余座节孝坊、功德坊、科第坊等石坊。

1847年法国人拍摄油榨街牌坊群,图像流传至海外,甚至还有了“东方凯旋门”之称。部分石坊基座还刻有“禁止摆摊”字样,说明在坊下曾有秩序性地划定市集与仪式空间。

法国人站在贵阳城南图云关下的油榨街上,拍摄了两张牌坊照片。

油榨街的“市”,既有烟火,也有尺度;既有油香,也有章法。

一条驿道口的作坊街,走到了清代,已然成为贵阳东南片区最有组织、最有人气、最具秩序的市井样本。

历史一路走来,关口无数,但被城市牢牢记住的,总归只有几个。油榨街,是如何成为其中之一的?

来到1638年,徐霞客沿山道自北而南,在游记中留下这样一句话:“贵州东三里为油凿关,其水西流。”推测是 “油榨关” 因传抄、排版等,出现 “油凿关” 的异写,核心地理描述一致,都指向贵阳府东南方向这一交通要冲及水系走向 。这句话不是风景赞叹,而是一句极具地理判断力的实录。它点明了贵阳府东南方向的一个重要节点——“油榨关”。

后人画的徐霞客画像(图源网络)

“油榨关”是什么?它是贵阳府外的一个交通要冲,是城墙之外的第一个坡口,是来往商贾翻山越岭必经之地。那时的“关”,不是一个抽象名词,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隘口,设有关卡、驻有兵丁,收税、验货、打点驿站,也是人们交易、停歇的节点。

那关口为何叫“油榨”?

原因很简单:周边住着一群以榨油为生的人。菜籽、桐籽、麻籽,都是贵阳山地能出的好油料。

关口,是市场最早的雏形。“关”不只是设卡,更是商旅通行的“必经之地”。在这里收税、验货、歇脚、换马,交通催生停留,停留推动交换。一个关口,若周边有产业、有水源、有技术,就天然会形成集聚效应。而“油榨关”,恰好三者俱全。

榨油的人聚多了,便有人送油、修榨机、管帐、做饭。油香一熏,摊贩商人也来了,卖米卖肉卖锅卖布,一街烟火从此生出。

如今的油榨街,早已不再是关口,也不只是榨油作坊的代名词。

它是一口老油锅,翻滚着贵阳人百年未散的锅气;是一条时间长廊,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、味觉密码和市井秩序。

今天,你在菜市场里买的,不只是黄瓜土豆,更是邻里情分、城市记忆、还有从徐霞客到贵钢工人的人间故事。烟火气从未褪色,只是换了个模样,继续热腾在人来人往之间。也许这就是它“火起来”的答案——不是网红风,而是真正的生活味。

来源丨南明文旅

编辑丨魏灵昕

审核丨张庭苇

终审丨冯颖佳

发布于:北京市